让真情感动“上帝” 李云昌是凉山州喜德县消防大队大队长,与“161”工程攀西采访组在甘洛县和越西县采访的徐开军、龙朝凤大队长不同,这是一位性格刚烈,说话从不转弯抹角的基层大队主官。 3月16日上午,在离开越西赶赴喜德的路上,我们就从同行人口中听到了一些有关他的故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数他为了争取大队基建经费竟与一县之长拍桌叫板,继而感动县长,握手言和的事。凉山支队政委石小平(左1)、副支队长邓华清(左2)在喜德县委、政府、公安局领导和李云昌大队长(左3)陪同下视察消防部队工作 李云昌是乐山市沐川县人,1985年10月入伍,先后担任过战士、司务长、参谋、代理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1996年12月,他主动请缨来到海拔1800米的喜德县工作,一干就是8年多,至今已经连续6年没有探亲休假。 他从1998年开始主持大队全面工作,为了改变大队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几个人挤在县公安局一个房间办公的现状,他先后多次找县委、政府汇报,争取改善办公条件,但都因为多种原因未能实现。 2001年,公安部消防局对贫困地区启动“解困工程”...
发布时间:
2018
-
03
-
21
浏览次数:338
一个自愿留守艰苦地区的老兵 创新是一种财富,奉献是一种快乐。 ——摘自龙朝凤日记 现任凉山州越西县消防大队大队长的龙朝凤,是一位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精明能干、待人热情、朴实厚道、爱动脑筋、敢想敢说、敢为人先的少校消防警官。入伍24年来,龙朝凤同志先后当过战斗员、班长、司务长、中队长、指导员、大队参谋。1999年8月,作为省消防总队选派赴甘孜、阿坝、凉山州挂职锻炼的优秀干部之一。当年,他毅然告别内地自贡盐都相对优越的工作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自己十分疼爱的妻子、女儿及亲人,来到了条件相对艰苦的凉山州越西县。2001年底,挂职锻炼期满后,随他一同进“三州”的其他挂职锻炼干部陆续返回了内地,但他却凭着对民族地区消防事业的无限热爱及眷恋,凭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和倔劲,主动向支队、总队党委书面申请继续留在民族地区,他是全省消防部队截至目前唯一一位至今没有回原单位,且干出了一番被广大官兵认可火红业绩的人。 受命于危难之际 2001年底,按省消防总队规定,内派“三州”挂职干部锻炼期满,应回原单位。恰好这年,...
发布时间:
2018
-
03
-
20
浏览次数:151
女指导员和她的19个新兵 10年前,四川消防部队支队级单位有女干部的并不多见,基层中队有女干部的更是罕见。然而,令凉山州消防支队今年19个新兵感到荣幸和意外的是,在集训队里,有一位年轻漂亮、和蔼可亲的兼职女指导员。她,就是该支队政治处干事——李娟。李娟在向群众发放消防宣传资料 可能熟悉李娟的人并不很多,她个子高挑,略显清瘦,头上扎着一个俏皮的马尾巴。2002年6月,李娟从四川省人民警察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四川消防部队。同时,她也是消防人的后代,父亲为让女儿接受锻炼,坚持让她到条件相对艰苦的“三州”地区,于是,李娟便成了凉山支队一名女警官,并一直在政治处工作。今年2月初,根据支队党委安排,李娟干事兼任新兵第二阶段集训队指导员。这对李娟来说,既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挑战,可她还是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走进李娟 见到李娟时,她正在训练场上组织即将下队的19名新兵交心谈心。19名新兵盘腿团团围坐在李娟指导员周围,对于李娟来说,真还有些“众星捧月”的感觉。他们谈论的话题是,每人谈一谈新兵第二阶段集训期间40天来的酸甜苦辣。“紧张而难忘的新训生活,还有几天就要结束了,我想借此机会...
发布时间:
2018
-
03
-
16
浏览次数:159
30万“魔变”100万 基层部队《两个标准》建设是“161”工程提出的六个“着力点”之一。在甘洛采访时,笔者感受最深的就是甘洛县消防大队大队长徐开军走活了公安部、总队“解困工程”这盘棋,用上级划拨的30万元解困资金,“套”出了政府对消防大队营房设施设备建设70万元的投入。这与我省一些地方将仅有的20万元解困专款就只办了20万元的事情,未能实现“抛砖引玉”的初衷,呈现出多大的差距啊。“解困工程”修建的消防大队营房 甘洛县属于国贫县,全县人口18万,70%为彝族。公安部“解困工程”实施后,大队长徐开军紧紧抓住这个机遇,通过三番五次给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得到了县上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政府划拨土地4.3亩,修建了政府专职消防队营房,去年为配套新营区营房建成的使用,根据“161”工程提出的基层部队建设标准,大队又积极向政府报告,政府先后拨付专项经费70万元,购买了1台东风水罐消防车,为消防大队和政府专职消防队购买了办公桌、电脑、摄像机、乒乓球桌、篮球架和单双杠等设备。目前,虽然营房款尚欠10万元,但政府已经答应短期内支付了结。上街开展消防安全宣传 徐大队长以“解困工程”为契机,不仅修了房子、买了车子,建起了政府专职消防队,使甘洛的...
发布时间:
2018
-
03
-
15
浏览次数:213
夜宿甘洛 3月14日下午,攀西采访组结束第一天采访,为了赶在第二天把稿件发出去,向全省官兵介绍边远地区基层大队贯彻落实“161”工程的成果,当晚全体记者留宿此次采访大凉山第一站的甘洛县物资宾馆,并带着一种深深的感动连夜组稿撰文。物资宾馆 甘洛县是凉山州民族聚居地,共有汉、彝、藏等12个民族,全县人口18万,其中70%为彝族。走在县城唯一的一条主街道上,就能感受到干热的风习习吹来,听生活在这里15年的徐开军大队长介绍,这里平均气温20度,一年四季都有风。有句民谚:“普格的太阳甘洛的风,昭觉下雨像过冬”,前一句形象的说明了甘洛的气候情况。物资宾馆夜景 在物资宾馆四楼,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我们对一天来的采访活动进行整理,力争第二天一早在《四川消防内(外)网》首次同时推出攀西采访系列报道。为了真实反映乐山金口河区、凉山州甘洛县两地政府对消防基础设施、装备建设投入情况,并确保稿件质量,川报记者和我们都分别忙碌着,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两个单位抓“161”工程情况进行采编。15日凌晨2点,宜宾支队卢文春和我完成了3个初稿,反复推敲总觉得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躺在床上苦思冥想,不觉沉沉睡去。 ...
发布时间:
2018
-
03
-
14
浏览次数: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