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城”的消防印象
这也许是中国消防史上最奇特的一幕,车库停放着一辆装满水的消防车,却要面临缺水的尴尬;大队办公室用煤炭和电磁炉取暖,消防车库却24小时开起空调。
理塘县城
这也许是“161”工程攀西采访组最短的一次采访,仅仅20分钟而已,但是留给全体采编人员心中的震撼,却持续了整整3天。
21日13时,“161”工程攀西采访组结束对甘孜州乡城县的采访,匆匆用过午饭整装出发。由于大雪封山,原计划绕道云南迪庆到凉山州木里县的行程不得不因此改变,临时决定经理塘——雅江——冕宁赶往西昌。
理塘西城门牌坊
采访组从乡城县出发,沿着川藏318线向理塘进发,翻过几座雪山,车内的海拔高度提示开始停留在4000米的位置,大家已经明显有了高原反应,口干鼻燥,太阳穴隐隐作痛,想着即将到达的理塘县,我们对生活在这个海拔4000多米县城里的消防同仁有着一种钦佩和神秘感,更有一种莫名的猜测,他们是如何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呢?在理塘县消防大队办公室,我们见到了皮肤黝黑,脸颊上挂着两朵“高原红”的刘健大队长、甘地甲呷教导员,经过简短的寒暄,他们向采访组介绍起理塘的基本情况。
理塘东城门牌坊
理塘县位于甘孜州西南部,县城海拔4014.187米,素有“世界高城”之称,这里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3度,最低气温零下20度,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营房内的水管全部冻冰,生活用水无法供给,厕所不能使用。每天下班后,大队干部要轮流到几百米外挑水做饭,就连上厕所这样的小事,也要跑到150米外的县广播局的公厕去解决。笔者当场就上厕所一事做了体验,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行走,没走多远就气喘心悸,几步一停,好半天才调整过来状态。
刘大队长告诉我们,理塘的自然环境确实差,在这里工作不仅要有个好身体,还要有顽强的斗志和毅力。去年12月底,在大队工作近4年的小张因再也无法忍受理塘的恶劣气候,申请调离到其它大队工作 ,现在大队只有他和教导员两个人。
谈起理塘的消防现状,,刘大队长不无忧虑地说,理塘县公共消防设施欠账还很多,县城面积2.6平方公里,2004年以前只有1个公共消火栓且已冻烂,去年县政府出资又安装了10个,但是与规划应建的45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全县仅有一辆消防车,由于气温低,为了防止发动机和水泵冻裂,消防车取暖成了大问题,以前大队每天要用冈碳火24小时烘烤。去年11月,经过多次向政府汇报,县财政划拨专款,在车库安装了2台1.5P的空调,昼夜开启,才解决了消防车的后顾之忧。
虽然消防大队面临的具体问题还很多,但是在县委、政府的关怀下,大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有了长足发展。在理塘工作、生活近15年的藏族教导员甘地甲呷高兴地告诉我们,2001年公安部启动“解困工程”后,县政府在地震观测点旁无偿划拨了一块土地,大队于当年10月建起占地300多平方米的营房,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理塘每年赛马节
当我们问起他在雪域高原工作、生活的感受时,刘大队长和甘地教导员不约而同地一笑,用一句“习惯了”轻描淡写而过。仿佛艰苦的日子、寒冷的气候对他们根本就构不成伤害,岁月也只是让他们脸上多了两片“高原彩虹”而已。看着这两名老兵脸上洋溢的纯真笑容,我们为他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苛求、对消防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感到由衷的敬佩,同时更为他们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感到欣喜。
有人说,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生活,他们可以高配副团、拿高原补助,一个参谋甚至比一个县长拿的工资还高。可是,又有谁在想他们失去的同样也有好多,妻子儿女的长期分离,高原反应的反复摧残,他们接受的不仅有身体极限的挑战,更多的却要承受物质的匮乏和心灵的孤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一个献身消防事业的决心,怎么可以想像高原消防工作的明天。
由于同行人员对高原气候的不适应,我们放弃了在理塘留宿的计划,赶在天黑以前奔赴130多公里外的雅江县。采访组不得不匆匆结束了20分钟的访谈,踏上了新的征途。离开大队时,看着两名战友在高山上挥手的身影,我们真诚地祝愿他们在理塘工作顺心、“扎西得勒”!(李俊生)
采访组成员(从左至右分别为:袁俊超 李俊生 卢文春)在川藏南线理塘至雅江海拔4718米的卡子拉山口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