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92岁高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王三富
“只要不打仗,有萝卜青菜吃就是最大的幸福。”这是一位曾经赴朝志愿军战士王三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王老兵的家
也许正是他这种热爱和平,知足长乐,与世无争的良好心态,成就了他的“高寿”,让他曾经两次重病都能化险为夷,平平安安走到今天。
笔者也就是冲着他的这句话,几天前在他两个外孙女带领下,专程去拜见了这位令人尊敬的王老兵。
他家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中和村,家门前有一条“村村通”公路,再往前十几米就是银昆高速,公路上来来往往汽车轰鸣声不绝于耳。
客堂
这是一座具有200多年历史,先后居住过5、6代人,典型的川北农家三合院老式青瓦房建筑。
上梁
房屋中间是客堂,从客堂两扇大门的雕刻和上梁的彩色绘画,以及整座宅子的成色,即可透视这栋房屋的久远。据说,之前已有几拨热衷于古建筑收藏的“玩家”来找过他们,欲开高价买下堂屋的大门和房屋的上梁,因为是祖辈留下的遗产,都被他们一一回绝了。
粮仓
王老兵就住在门上方挂有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牌匾,室内还建有一个粮仓,客堂隔壁的一间房子。听说我们去了,正在午休的他,即刻从床上下来,穿上衣服,热情接待大家。
光荣之家
90多岁的老人,至今还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走起路来十分精神。在明白我们来意之后,他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
我于1928年3月出生,由于家庭贫穷从未读过一天书,与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从小放牛割草,给地主家打短工长大。
赶集归来的王老兵
1953年2月响应党和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应征入伍,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135师步兵第405团1营3连,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7年退伍返乡。
当年与我们同时入朝的还有安徽籍兵,进入朝鲜后,他们乘坐汽车直达前线并投入战斗,听说牺牲了不少战友。我们是徒步,为了躲避敌人飞机的轰炸,每天只能昼息夜行,到达目的地时交战双方“停战协议”都签定了,相比乘车去的他们,我们算是够幸运的。
向我们讲述的王老兵
在朝鲜,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在“三八线”以北修筑工事,开展防御。没想到,在那里一住就是4年多,条件十分艰苦,睡的是搭着简易棚子的地铺,为此我落下了终身的风湿病。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曾先后两次因风湿引起身患严重疾病,由于缺医少药没钱,就靠从山上挖点草药服用,拖了整整一年多时间,硬是靠着自身的毅力和免疫力起死回生。
一直坚持干农活的王老兵
我曾经担任过18年生产队队长,虽然自己没有文化,但由于办事公道,干活积极,乡亲们都很支持和尊重我。
这些年来,国家富裕了、强大了,党和人民更没有忘记我们,现在每月还能从政府领到1200多元的补贴。
纪念章
王老兵讲到激动时,还走进房间,从柜子里找出了当年中央慰问团赴朝慰问赠送给他,上面刻有毛泽东主席头像和象征和平鸽子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在朝鲜时,我还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并立过功,原来有许多的证书、奖章都被孩子们搞丢了。
回想自己这一生,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的累,但是至今还能活着,而且还活到90多岁,就是莫大的幸运和幸福……。
合影留念
其实,王老兵不仅对党忠诚,担任生产队长时尽职尽业,而且在家也是一位十分称职的丈夫。比他小5岁的妻子,20多年前就因白内障双目失明,几十年来都是他悉心照顾她,直到今年2月份去世。那天,我们见到他时,他还没完全从悲伤中走出来。
目送我们的王老兵
在此,我只想说,祝王老兵身体健康,愿社会敬重曾经为共和国做出贡献的老兵。因为只有国家安宁,没有战争,我们的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的老兵生活才会更加美好!(高忠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