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他一路走来,走出机关,走完基层,走入生命禁区,走向多彩人生。
22年,他一路写去,写消防事,写消防人,写出水火情深,写下辉煌乐章。
他,一个一辈子也不停下脚步的人,一个一辈子也丢不掉笔杆子的人!
走完基层第一人
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现任雅安市公安消防支队政委也有自己的座右铭:拥有一双脚,就可以永不停息地走下去。
1999年,对于他而言,是其人生的又一次转折,在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从事多年政治工作的他,挑起了政治部副主任并兼任督察队队长这幅沉重的担子。在就职演说中,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字一句地说:我希望能用自己的脚,走完全省所有的基层大队,进一步了解基层,宣传基层。
四川有194个县消防大队,其中海拔最高的是甘孜石渠县,海拔4200米,有“生命禁区”、“太阳部落”的称谓,许多内地人不要说在那里工作,只要能在那里生活就是用生命挑战极限;而最偏远的又数被称为“太阳谷”的甘孜州得荣县,这个海拔3000多米的小县城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2005年前,班车尚未开通,从州里到县城只能搭“顺风”车一站接一站地赶,来回至少得花上一周时间。
基于诸多因素,这些县消防大队官兵不要说见省消防总队工作组,就是消防支队的工作组一年也难得见上一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作为总队机关部门领导、督察队长,不深入这些基层消防大队,就无法考评他们的工作绩效,就无法了解他们的政治思想动态。
连续多年在基层消防大队的奔走,截至2005年3月“161”工程攀西采访及其“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万里行采访”活动的结束,他置身在海波3000多米的得荣县城,脸上露出了少有的欣慰。
他—终于走完了全省最后一个基层消防大队,这在全省消防部队,他是第一人。
“生命禁区”流下男儿泪
2004年,适逢省消防总队“161”工程的全面启动,尤其是各地的营房解困工程呈现了良好的局面。“三州地区的营房解困工程干得怎么样了?消防官兵工作状况怎么样?他们的生活还好吗?”带着系列的思考,同时也是带着实现“走完全省基层消防大队”的这一愿望,7月初,他又率《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组成“161”工程报道组康巴采访团踏进了甘孜州石渠县。
从成都出发,长途跋涉1000多公里,历经3天的艰辛,终于挺进到了生命禁区—石渠。
石渠县城海拔4270米,平均年气温在零下1.6度左右,最低达到零下45度,含氧量仅是内陆的40%。县城人们使用的主要燃料就是牛粪,县城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要到1公里左右的地方去挑,县城大部分时间处于停电状态。
“我们的大队消防官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工作,没想到啊!没有想到啊”!他心潮起伏,更令他震动的是石渠县消防大队大队长唐军的诸多不幸遭遇:在2002年一年内,父母去世,儿子丢失,妻子也随后离他而去……曾经在中队当过指导员、曾经在火海出生入死的他,第一次流下了男儿眼泪。
“不,男儿眼中不是泪”!他说:“那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怎样才能让社会进一步了解战斗在高原的消防官兵?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官兵们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在消防部队发扬光大?沉思良久,他拿起了手中的笔!几天以后,一篇洋洋洒洒的题为《爱在“生命禁区”》的文章脱稿了,《四川公安消防网》、《四川消防网》、《四川经济日报(今日消防周刊)》、《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也相继刊登了有关唐军的先进事迹,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放飞了一只“凉山雄鹰”
有人戏称,没有他的康巴之行就没有唐军今天的荣誉。其实,他在深入基层走访的调研中,又何止发现了一个唐军呢?他笔下的那只“大凉山深处的一颗明珠”就是很好的见证。
时值2004年5月,他随总队工作组踏上了前往凉山州美姑县的征程。位于凉山东北部的国贫县美姑,年财政收入仅600万元,而年财政支出近亿元。在经济条件差,消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背景下,美姑消防大队大队长袁堂国用20多年的心血,不但成功完成了消防营房解困工程,而且狠抓其它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消防宣传教育,使全县消防安全环境有了根本好转。
大凉山深处,有如此亮点,有如此感人肺腑的事迹!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手中的笔,依靠舆论把美姑消防大队的先进经验推出去……他激情洋溢中,当天晚上就在美姑县宾馆写出了一篇名为《大凉山深处的一颗明珠》的报道。文章很快在各大媒体见刊,社会反响强烈,袁堂国也因此成了全省消防部队学习的典范。为此,凉山州公安局党委还作出了全州公安机关、全州公安干警向美姑县消防大队、向袁堂国同志学习的决定。
“每走一处,每看到这些消防官兵在艰苦的环境中干出那么多成效,就后悔没有早一点去挖掘、去宣传报道他们”。
他至今还在愧疚。他至今记得在凉山州甘洛县消防大队考察时,一位负责人的一番调侃:主任啊,如果你首先走的是我们消防大队,说不定我现在也是大凉山的一颗“明珠”呢!
他没有把这话当调侃,因为他在甘洛县的几天里,看到的是一个全心全意扑在消防事业上的领导班子,那里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崭新的起色,那里的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有了根本的提高。他承认“自己下基层的步子的确是慢了点”。
用生命感悟消防
2005年3月初,他率领“161”工程及“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万里行”攀西采访组,站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甘孜州得荣县城。他异常激动—今天,他将走进第194个基层消防大队,这意味着他走完了全省所有的基层消防大队,兑现了上任之初的诺言。
总队工作组的到来,给这座偏远清冷的小县城带来了温暖,县委、县政府,公安局领导以及消防大队的官兵们特地在离县城几公里外的地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见面后,一位消防干警紧紧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在这里工作20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总队工作组啊!谢谢总队领导的关心,谢谢”!
在很短的时间内,他率领的采访组,就挖掘出了很多感人的素材:有在高原默默为消防奉献的父子兵,有为防止水箱结冰而把宿舍的空调搬进消防车库的感人“奇闻”……是夜,在高原的宾馆,接连奔波了几天的采访组成员又因高原反应而早早地躺在了床上,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不时传出电脑键盘劈劈啪啪跳动的响声。
“攀西之行,我们的主任用的是生命感悟”!来自广安消防支队采访组成员袁俊超曾感叹道。
原来,就在从得荣转回,经雅江到康定的途中,在翻越海拔4100多米高的高尔寺山时,路遇暗冰,小车抛锚,来了一个180度大掉头,差一点就掉下悬崖,幸亏驾驶员经验丰富,采取了紧急措施,才保住了一车人的性命,可是车体严重损坏,挡风玻璃全部碰碎……。
受损的车一停下来,他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是否有人受伤,第二件事情就是查看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是否损坏,他说,那里面不仅是装着他几天来的心血,更多的是高原消防人数十年来的工作和情感的结晶。
历经了这次生死之行,有人问:主任,车险发生后,你的第一感触是什么?他表情凝重地回答说:我终于体会到了高原消防官兵们是怎样用生命挑战工作环境的,这一辈子也许我们只会遇到这一次惊险,可是那些消防官兵长期工作、生活在这里,一生中不知道要经受多少次类似的生死考验啊!
“写”出一片新天地
走一路写一路正是他对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出差什么都可以不带,但是那台陪伴他多年的笔记本电脑必须要带。
他不是记者,可是却有着记者的敏感度和记者的责任。白天检查工作、调研,晚上回到住处就把看到的、听到的再注入自己的一腔激情整理成文,输入电脑。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他写的颇具影响力的报道文章就多达100余篇。
在宜宾筠连县调研,一篇名为《川南边陲的文明之花》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在自贡荣县检查,一篇《曹铁军打造消防铁军》的纪实报道让社会了解了荣县政府、了解了荣县消防,也了解了为荣县消防四处奔走呼吁的曹铁军副县长。
在雅安工作,不到短短的两个月,他又接连写出了《守望川藏线上18个春秋的消防老兵《雅女不哑》两篇纪实报道。
2004年底,他作为公安部选派的第一批挂职锻炼的优秀团级干部,被分配到浙江杭州支队任副政治委员。在挂职3个月里,他每天坚持写报道,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想全部记录下来,并及时发到《四川公安消防内外网》上。“我的目的就是要把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及时传递回来,让全省消防部队官兵能够学习体会,力争达到‘一人挂职,众人受益’的效果”。他说。
3个月以后,伴随着他从杭州的凯旋,他的“新生儿”《来自天堂的报道》一书也编辑成册了,全省消防官兵曾经从这本书中获取了不少的教益和启迪。
2005年3月,当他走完全省最后一个县消防大队—得荣县消防大队之后,他又开始着手策划出版《足迹》一书。他说,《足迹》不只是体现他22年来走过的足印,重要的是记载了全省消防官兵在不同时期的风采风貌。5月,《足迹》顺利出版,并很快在全省消防部队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6年3月,他随四川省公安厅、省公安消防总队组织的消防考察团出访欧洲,期间,作为团队秘书长的他,再次用细腻的文笔,投入丰富的情感写下了几十篇考察日记,最后再编辑成册出版。如今,在全省消防部队每个官兵的书案上,都可以看到一本《欧洲日记》的书,这正是他心血的结晶。
据记者近期了解到,他的另一本回顾自己近年来风雨人生,展示消防风采的书《历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编辑整理之中,预计在2008年可望出版。
文人!军人!忙人!
他是文人是军人更是一个大忙人。
18岁的那年,前两个月,他还是一个水电局的描图员,2个月之后,他毅然放弃“正式工”这个铁饭碗,走进了消防警营。他—从此开始描绘另一幅消防的蓝图。1984年,武警四川总队在成都举行盛大阅兵,当消防部队的方队从检阅台前走过,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最终,这支消防方队获得了检阅首长的高度赞扬。而这个方队的带兵人之一正是时任重庆市消防支队二中队副政治指导员的他。
1993年,他作为四川原黔江地区消防支队的领队在全省消防部队的大比武中,黔江支队又以其优异的成绩荣获全省武警消防部队业务比武第一名。
如果不是亲自走进他、了解他,单纯从他的书中,从他的文字中很难相信这个人居然是消防训练场上的高手,曾经“沙场秋点兵”。
有人问他“你之所以能文能武,其秘诀是什么?”他淡然一笑:“舍得投入、舍得付出”。
也许正是这两个“舍得”,才导致这个“文人”、这个“军人”又变成了一个“忙人”!
22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次完整的假,最多的一次只有8天,最近几年根本就没有时间耍休假。在他的记忆里,早已忘掉了“休假”这个词语。
他的确忙,一年到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工作,不说回家看望父母,就是夫妻也是聚少离多。看着其他干部的家属一年至少要和老公出门旅游2次以上,他的爱人心里酸酸的—至今老公可是哪儿也没有陪她去过啊!每到这时,他就安慰她说:“别生气,等老来退休了,我们天天出去旅游好吧”?
他的确忙,先忙于执勤练兵,后忙于政工宣传,忙于干部督察,再忙于基层调研,忙于写作,忙于出书……。
如今,下派到雅安市公安消防支队担任政治委员的他更忙了。不过忙中“偷闲”,在刚上任的2个月里,就读了3本书:《感动雅安》、《川藏—茶马故道》、《蒙顶山—最后的知青部落》。他认为,只有彻底了解雅安,才能全面建设雅安。(原载《国防时报》作者:轻舟)